儿童节前夕,在北京市第二儿童福利院简陋的大教室举行了“慈善作家”航鹰的新作《普爱山庄》(成人版)新书发布会,特别的日子加上特别的地点和特别的选题,使得这部本来不太惹人注意的作品变得意味深长起来。
在前一段时间“美女作家”、“私人写作”等名词充斥文坛、成为时尚之际,还有人“执迷不悟”地专注于此类“慈善题材”,是出于何种考虑呢?今年56岁的女作家航鹰从1982年出版了第一部反映当代青年盲人生活的小说《明姑娘》之后长期从事慈善题材作品的创作,相继推出了剧本《启明星》、长篇报告文学《俗眼观佛门》等作品。她表示:能被人称为“慈善作家”,自己“感到非常光荣”。她认为“作家首先应该是一名人道主义者”,而反映慈善事业以及孤儿们的不幸遭遇和热爱生命向往幸福的呼声,是每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。
该书责编彭学军对航鹰的“慈善写作”表示赞同,她认为这是一种人性的回归,同时对于文学本身也是一次回归。她评价说,这部作品写法上体现了80年代作家的风格,在叙述方式、价值取向上都与目前的“新生代”们有明显的区别,比较老式,但可读性强,而且“读起来很顺”。她表示,这类书可能不会像有些作品那样一下子成为畅销书,因为整体而言这类关照人性、人心的写作力量还比较单薄;但同时她认为,《普爱山庄》的出现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,这类描写永恒“爱”的主题的作品可以跨越时空,应该成为书店里的长销书,而出版社今后也会继续开发此类题材。
与航鹰一起在1998年创办全国第一份《慈善》杂志的李玉林主编对慈善事业和“慈善文学”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。他说,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这些弘扬“真善美”的文学作品,而现在年轻人在价值取向上日益趋于多元化,对慈善事业、人性关怀日益冷漠,一些年轻作家由于生活经历、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,在这一方面也表现得很不够。但他认为慈善事业与经济发展是成正比的,人心向善是社会趋势,他举例说,《慈善》杂志刚创刊时有关领导曾笑称:我们这本杂志能印3000本就不错了。而两年时间,《慈善》便已经达到5万册的发行量。同时李主编认为,以往在慈善事业和此类题材文学写作方面宣传力度不够,以后还需要慢慢加以引导和教化。群众出版社文艺室的萧晓红编辑表示,文学不同于自然科学,它必须关注人性,这样才能感动人、体现文学的意义。她认为,航鹰这类作家的作品与“美女写作”、“私人写作”的比较点在于两个方面,一是叙述语言、叙述方式上存在明显区别,二是对人性关注的区域、角度、对象和层次上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高下之分;因此她更认同前者的选题领域和写作方式。而一位从事出版业内媒体工作的记者则对这本“冷门书”的市场命运表示了担忧,他认为,在目前作家和读者普遍显得浮躁的形势下,《普爱山庄》和类似题材的作品很难得到认同,促进文学的人道主义的回归也并非一两本书可以“搞定”的,相反,这是一个复杂的、需要社会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系统工程。